行业信息|两会代表发声,支持国产高端医疗器械

 

2024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京开幕,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部分议案提案,也提到了医疗卫生健康领域中的医疗器械板块,国产高端医疗器械再迎利好。“新质生产力”成为今年两会期间的热门词汇,聚焦到医疗器械产业,依靠创新驱动的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将迎来快速发展时代。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国药集团国药控股党委书记、董事长于清明提出:通过专项计划支持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平台建设,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以高校院所为支撑,以创新平台为承载主体,推进政、产、业、医、学、研、用协同创新,打造高端医疗器械创新研发的国家队和主力军。

 

于清明建议,构建中国医药企业创新评价体系,编制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指数,从研发投入、研发产出、研发质量和研发支持等全方位引导医疗器械产业创新。以政策引导相关主体以股权并购等方式参与重点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建设,带动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等创新主体多元协同和深度融合,加快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高端医疗器械生产企业。

 

在医疗器械领域,高端突破不能仅靠单兵作战,需要多方优势互补。推进政、产、业、医、学、研、用协同创新,能够助力企业在研发端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且在市场端形成合力,加速国产医疗器械品牌力建设。

 

开年以来,上海、深圳两城均发布了重磅医疗器械产业项目。

 

其中,上海的东方生命港·青浦新城园项目围绕大健康,聚集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制造的关键环节,吸引国内外“AI+高端器械产业链”相关企业入驻。

 

深圳在全力推进深圳国际医疗器械城规划建设,全面建成深圳市高端医疗器械核心制造承载区,打造全国顶尖、世界一流的千亿级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聚高地。

 

据央视新闻报道,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高端医疗器械是“国之重器”,被视为国家制造业和高科技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市场规模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近10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医疗器械产业基础、产业链和供应链水平显著提升,但仍有很多“卡脖子”问题,还有不少整机装备、核心原材料和零部件处于进口垄断阶段。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建安建议:要多措并举、形成部门合力,来支持植入性医疗器械的原始创新。首先,建议国家成立植入性医疗器械研发联盟;其次,要保护植入性医疗器械原始创新;最后还应该加快构建植入性医疗器械应用规范管理体系。

 

“要解决高端医疗设备研发中的‘卡脖子’问题,逐步实现国产产品的替代,一方面要加速推进相关产品的创新研发,另一方面也要对创新研发的成果在临床使用和推广方面提供制度保障。拥有医学科技创新的主动,我们才能赢得国家医学发展的主动。”王建安相信,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在一系列研发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国家植入性医疗器械产业定可实现高质量发展。

 

王建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图片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加快发展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国产医疗器械需要更多应用场景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常巨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已经研发出许多创新的医疗器械、试剂耗材,它们必须要有应用场景。要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让医疗机构、老百姓多选择国产医疗器械。”

 

即使技术达标,国产医疗器械仍承受着来自进口设备的巨大竞争压力。常巨平建议,要对医院配置国产大型医疗设备设立激励机制,并将国产器械耗材纳入医保,进一步拓宽国产医疗器械的应用场景。

 

 

常巨平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

图片来源:南方财经

 

科学突破高值一次性医疗器械使用限制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调研发现,目前,医疗器械及耗材一次性使用成为趋势,可反复使用的器械及耗材越来越少。他表示“医疗器械及耗材在医疗成本中占比较高。按价值分类,医疗器械及耗材可分为高值和低值两类。在整体医疗费用中平均约占20%-30%,尤其一些价格昂贵的一次性医疗器械及耗材占比大。”

 

明东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副校长

图片来源:天津新闻

 

“严格制定复用标准、规范管理,合理调整收费价格标准十分重要。”在明东看来,可以对选定品种制定严格的可复用标准及可复用次数,规范相应的消毒灭菌国家标准,通过相应的审查要求,确保医疗安全;对于选定可复用的一次性医疗器械及耗材,制定专用的收费标准,以实现多方受益共赢:患者节省了医疗费用,也节省了宝贵的医保资金。明东同时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鼓励生产厂家积极研发可重复使用的器械及耗材,并提供科学规范的消毒灭菌服务平台,降低医疗成本,缓解看病贵问题。

 

优化罕见医疗器械审批流程

 

全国人大代表史伟云表示,建议优化罕见医疗器械审批流程,他提到:罕见医疗器械既没有大量的市场资源、技术投入,又没有政策鼓励,使得该类器械研发寸步难行。希望加强对罕见医疗器械研发的政策支持,为不同需求的患者,特别是需要罕见医疗器械的患者及时提供优质的医疗器械。

 

史伟云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院长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打通创新医疗产品进入医疗机构“最后一公里”

 

全国政协委员吴彬提到,创新医疗产品入院难是导致其使用受限的重要原因,不仅影响患者的及时使用,而且严重挫伤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更影响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她今年计划从优化创新医疗器械新增医疗服务价格审批方向建言献策,希望能够打通创新医疗产品进入医疗机构“最后一公里“。

 

吴彬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办公厅副主任

图片来源:人民政协报公众号

 

现阶段,部分领域“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但随着政策助力与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国产高端之路已经迈出了坚实一步。

 

 

 

 

 

 

 

 

 

 

 

 

 

 

 

 

 

 

 

 

 

 

 

 

 

 

 

 

 

 

 

 

 

 

 

 

 

 

 

 

 

 

 

 

 

 

 

 

 

 

 

 

 

 

 

 

 

声明:本文稿件部分源自网络,仅用于分享,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谢谢

新闻中心